欢迎光临天智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 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护

18712956397

18731115937

心理咨询(早晨8:00~凌晨2:00)

首页 > 天智资讯 > 咨询技术

通过投射效应,教你学会“读心术”!(二)

发布时间:2020-04-15 20:47  作者:  浏览量:2432

我周围都是镜子?!

明白了“投射”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能透过“投射”的影像来了解自己,以免再犯认知上的错误了。这就好比我们得到了一面镜子,只要经常在镜子里照照自己,我们就会得到最大的益处。谁都知道,在镜子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外面的世界。看到的,仅仅是我们自己。

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着自己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和自我的需要,即我们看见的并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者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别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倾向,因此便出现了“以已之心度他人之心”或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情况。透过这些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能够很形象地说明生活中的投射效应。宋朝的著名才子苏东坡结识了佛印和尚,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和尚,和他相对而坐,苏东坡就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可是,佛印却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认为自己占了便宜,非常得意。回到家以后,他就得意地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妹妹,没想到苏小妹却说:“哥哥,你错了。佛曰‘佛心自现’,你看他人是什么,就意味着你看自己是什么。”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应普遍存在,人们往往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个性、好恶和情绪等)归属到他人身上。

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来接受测试,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大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人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大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结果,他们大部分人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也就是说,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别说你的投射都是无心的!

通常而言,投射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个人未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将这些特性加到了别人身上。比如,一个对别人存有敌意的人,总是觉得对方也仇恨自己,好像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的色彩。

第二类是指个人意识到了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将这些特性加到别人身上。比如,在考场上看到别人作弊就想如果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第二类投射常常会将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或崇拜的人身上。它的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依然具有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也无所谓。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投射重新评估自己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例如,有些人批评年轻人不应该吸烟,有些年轻人则说:你看电影中的大人物叼一根香烟样子多潇洒啊!

这也是一种读心术

因为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中来推测此人的真正意图或者心理特征。

该作用甚至可以应用到心理测评上,例如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在1921年,瑞士精神科医生罗夏进行了一个测验,其方法就属于投射技术。该测验的材料一共由10张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所构成,图片制作过程是把墨水涂在纸上,然后折叠成对称的浓淡不一的墨水污渍图,其中7张是水墨墨迹图,3张是彩色墨迹图。接下来,测验分成两步:

第一步是联想阶段,把10张图片按照顺序逐一交给被试者,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不限定时间与回答数目,直到无回答时再换另外一张,同时做好记录;

第二步是询问阶段,看完10张图片之后,再从头到尾对每一个回答都询问一遍,问他们看到的是图的整体还是部分,为何说像某种事物,也做好记录。两个阶段询问结束之后,测验也就完成了,再分析结果。它主要是通过观察受试者对于一些标准化墨迹图形的自由反应,评估他们投射出来的个性特征。

投射效应中,当观察者和观察对象非常相像时,观察者的知觉会非常准确,可是这并非由于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由于这时的被观察者和自己相像。人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人和人之间毕竟存在许多差别,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对他人做出的推测可能并不正确。

在《庄子》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子多孙”,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长寿、富贵、多子多孙,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喜欢呢?”尧说:“孩子太多了,就会多操心;太富裕了,就会有很多烦心事;寿命太长了,也是一种痛苦,除了病痛,还要为失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焦虑、悲哀。因为以上三点,所以我不喜欢。”确实,人的心理特征不一样,就算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够随意“投射”给别人。

你才投射呢!你们全家都投射!

投射效应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会让我们的认知缺少客观性,由此而产生消极的影响。

例如,有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其优点越多;对自己厌恶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其缺点越多。所以,就表现出过分地赞扬与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讨厌的人或事。这种感觉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厌恶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以己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缺少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

投射效应会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比如,心地善良的人总也不相信有人会加害于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则往往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自己。

由于人类有许多本质上共同的特性,因此投射效应有时能帮助人们相互理解;但过多受制于此,便会适得其反。

比如,某男生暗暗喜欢上同班一位女生,在平时的交往中自然会察言观色,以探虚实。但由于投射效应的作用,他往往倾向于把对方表现出来的并不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理解成“她对我也有意”,于是鼓足勇气向其表白心怀,结果却被对方婉言拒绝。该男生至此还深信自己判断正确,认定对方是不好意思。

有时,投射效应是处于一个人自我防御的心理需要而发生的。自己有某些缺陷或不良品质,于是不自觉地会怀着一颗敏感的心,在别人身上搜寻有关的蛛丝马迹,期望在别人身上发现同样的缺陷,进而对自己的缺陷感到心安理得:人都是这样,我也不必过多自责和不安。

克服这种心理倾向的关键是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能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另外,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既要接受自己,又应不断完善自己。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版权属于原作者。


热门文章

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