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0 15:27 作者:任老师 浏览量:3295
前段时间有朋友介绍过来一对母子,妈妈看上去40岁左右,神情疲惫,有些拘谨。儿子15岁,初三学生,身高1米6左右,偏瘦,穿一身运动服,眼神躲闪,眉头紧锁。
我邀请孩子来到沙盘室,他看到人偶沙具很感兴趣,我邀请他从玩沙盘开始。大约制作了20分钟,孩子的沙盘作品呈现出受伤和愤怒的情景,通过40分钟的情绪疏导,孩子感受到我懂他,慢慢敞开了心扉。
“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不要告诉别人哦!我每次割腕都感觉不到疼痛,甚至有些兴奋,”说着挽起袖子,胳膊上一道道疤痕,有深有浅,还能清晰看到针缝过的痕迹。
孩子继续讲述他的故事。
“通常我放学回家,妈妈还在忙她门店的事情,爸爸尽管在家也是看电视,有时候提醒我饿了就点外卖或者泡方便面。
妈妈回来,饭还没有端到桌上,就会听到他们因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我心里很烦,有时回房间去打游戏,或者约同学出去玩。
小时候和奶奶在乡下长大,那时候很快乐,只是奶奶说起妈妈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很难过,偷偷的躲起来哭泣。
奶奶现在走了......(哭泣)
等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就把我接到市里,印象中他们经常吵架,爸爸气急败环的时候就会大吼:去死吧,都去死!妈妈有时边哭边摔东西,我们经常买新的锅碗和杯子。"说到这里苦笑了一下。
"我经常约同学去网吧,学习也跟不上了,我想干脆放弃算了。"
孩子看了看表,很有礼貌的说:"老师,我说完了”。
对孩子的情绪做了稳定化的处理, 并给予一些情感支持和理解后,我和妈妈谈了孩子的情况。
当和妈妈谈到孩子割腕这件事的时候,妈妈淡然的说:“我以前也这样,甚至比他割的还凶,现在主要是学习问题”。听到妈妈这样说,我心理莫名的堵得慌。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需要让妈妈意识到的首要问题。如果孩子因此没了,学习又有什么用呢?
在临床上接待过不少这样的来访者,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只想着怎么样去改变孩子。然而,据调查孩子出了问题93%和父母有关。
从古至今,全天下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心愿都是好的。绝对没有父母想让子女学坏,所以,很多父母的口头禅:“我都是为了你好”!讲了很多正确的“废话”,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出现很多的行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1、无条件爱孩子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接纳幷肯定孩子本身,接纳孩子的缺点。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为人父母者仍然要和孩子站在一起,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理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父母的爱。
2、榜样的的力量
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父母或重要他人的行为而进行模仿学习。如果父母对生活满怀信心和期望,受父母影响,孩子就会自信乐观。 父母胆小退缩,孩子也会没有安全感,变得胆怯。父母性格宽容,孩子就学会大度!所以,父母提升自我才是硬道理。
3、切记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天,父母吵架孩子的天就仿佛要塌下来。为了让天不塌下来,孩子就会努力讨好父母,来避免它们争吵,如果不管用,孩子就会把父母吵架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另外,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吵架的方式解决问题,会导致孩子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冲突。
4、切忌对孩子过高的期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心愿,但过度的期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
一位爸爸因为自己小时候家庭条件困难,被迫缀学,把上大学的梦想转嫁给了孩子,逢人便夸耀:“我儿子上衡中了!”(衡中在河北省排名在第一位),无形中把光宗耀祖的责任放到了孩子的肩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在学校的排名又是倒数,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感让孩子内心焦虑、紧张,注意力越来越不能集中在学业上,最终导致休学。
所以,要根据孩子的现状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