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27 10:22 作者:天智心理 浏览量:2419
《女儿们的恋爱》最新一期中,金莎拒绝了优秀的约会对象盛况,理由是缺少小鹿乱撞的感觉。
她的反应真不奇怪。之前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张雨绮为她当红娘,也一个都没有谈成。
金莎今年37岁,单身三年,十分恨嫁,但她一直都处于“越想找对象越找不到”的困境中。
也许是她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仍然单身?
这个问题适用于所有单身族,不解决清楚很难脱单,即便快速脱单,也很难幸福。
01
长期单身背后的真正原因,往往出人意料。
单身分为两类:自愿单身和被迫单身。
自愿单身的人更容易享受单身关系,更有可能体验到更大的满足感和更少的痛苦。
不过,自愿单身和被迫单身并不界限分明,有时候连自己都不清楚。
比如金莎。
一方面,全世界都知道她想恋爱。一方面,她对爱情抱有过于完美的幻想。
如果对方不能满足条件,她就不愿意接触,宁愿在恋爱游戏,与虚拟人物李泽言对话。
这种“作茧自缚”, 像极了生活中,那些嘴上说着很想脱单,行动上却不愿做任何努力,甚至处处表现为拒绝的单身懒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一些人而言,保持单身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对于另一些人,则是反映了建立亲密关系的困难。
金莎曾遇到过不尊重女性的前任,这可能导致她潜意识里害怕再次受伤,不敢开始新的恋情。
脱单的前提是,认识到长期单身背后的原因,是否起源于无意识因素。
无法脱单在行为上也许多种多样:害怕承诺、要求太高、工作太忙、遇不到合适的……归根结底,是一个原因。
心理学家Christopher A. Pepping认为,依恋理论,可以解答一个人长期单身背后的动机。
依恋理论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最初为了解释婴儿和抚养者(主要指母亲)之间的关系。
被迫单身,正是因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导致:
a.回避型依恋——失活
母亲在场或者离开婴儿都无所谓,婴儿与母亲未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结。具有回避型依恋的成年人,压抑了依恋的冲动。
他们孤僻、情感寡淡、亲密需求较少、过度自立、很少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常对恋爱表示轻蔑(谈恋爱不如赚钱)或者恐惧(不结婚就不会离婚)。
哪怕很想恋爱,潜意识深处也难以摆脱“恋爱都会以痛苦和失败告终”的预言,他们不断安慰自己,一个人也过得很好,所以行为上尽可能避开恋爱的一切可能。
他们更有可能走肾不走心,用生活中的高度自立和事业上的成功来逃避感情需求。即便谈了恋爱,也会无意识地疏远伴侣,无法真正坦露自己。
美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的巴尼
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
b.焦虑-矛盾型依恋——超活
指抚养者离开时,婴儿情绪波动很大;抚养者回来时,婴儿态度既寻求接触又反抗。
具有焦虑矛盾型依恋的成年人,过度激活了依恋冲动,导致依恋系统超活。
他们对极度渴望亲密,但同时怀有消极的期望,不相信伴侣,也不相信自己,对拒绝和遗弃高度敏感。
简而言之,就是又想又作。
约会时,热烈主动。关系确定前,就会有性亲密,爱得比谁都快;
然而一旦获得亲密感,就开始作,因为怀疑和焦虑,矛盾地把对方赶走。
就算进入稳定关系,也会无意识地去破坏关系,比如放大冲突,较少沟通……本质上是缺乏安全感。
林黛玉姐姐就是典型的焦虑·矛盾型依恋
02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是抚养者在场时婴儿自在探索;抚养者离开时婴儿会不安,抚养者再次回来时,婴儿会主动表达亲密需求。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并享受亲密关系,也更容易选择自愿单身。他们的依恋需求,能在伴侣之外的关系里获得满足。
那么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如何自救?
首先,接纳自己的依恋类型。
多花时间去深入了解自己情绪、感受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比如为什么我总是忘不掉前任,为什么我总是无法信任新的人……
当了解发生的时候,那些存在于无意识中的障碍,也能被觉知。
然后再试着去接纳自己的弱点,接纳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接纳在感情中犯的错误……不再因此自我怪责、内疚。
接纳,能够让我们跳脱曾经的模式,创造新的可能。
其次,尝试新的选择。
不安全型依恋也可以转变为安全型。
心理学家 Beckes 认为,前提是伴侣是否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在关系中遇到安全型伴侣,就较容易转变自己的依恋类型。
但并非每一个不安全依恋的人,都要去找安全型伴侣。
也可以从一个亲密朋友、一个偶像、一个信仰……获得力量,充当自己的照顾者,去关怀内心的那个小孩。
关键是相信自己,在同样的人生岔路,多做新的选择。
要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爱的潜能。
人生很长,我们仍然有机会,在每一段关系中,在每一个时刻,选择成长。
鲁米曾经说过:
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而只是寻找并发现你内心构筑起来的反抗它的障碍。
关键是,你是否愿意迈出那一步呢?
自我成长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
如果您有任何咨询需求,石家庄天智心理咨询中心愿用真诚的态度与专业的服务为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