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7 15:43 作者:tianzhi 浏览量:2483
过去的种种经历、回忆、被压抑的情绪,
都会影响到现在,
不如把眼光放远一点,
如果抓住了当下,
就能不再让未来继续被它们影响。
01
什么是“解释风格”?
有一篇网络爆文转发率很高,题目叫《真正伤害你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文章的论点,论据都深得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心。
专业人士很容易想到著名的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
该理论强调:
是我们对某件事的认知评价引起消极或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而非事件本身。
非专业人士呢,则会联想到那只骆驼:
这只骆驼在沙漠里行走,一块玻璃瓶的碎片把他的脚掌硌了一下,本来他可以选择不理会这无伤大雅的小插曲,继续安稳地往前走。
偏偏这时他选择了大动肝火,抬脚把碎片狠狠地踢出去,这下小印痕变成了大伤口。
血迹引来饥饿的秃鹫,凶狠的狼和黑压压的食人蚁,活活把庞大的骆驼逼上绝处。骆驼临死前追悔不已:我为什么要跟一片碎玻璃生气呢?
那么问题来了:
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从事件发生到看法形成,这中间又经历了什么?
有没有办法快速改变一个人的看法?
打个比方吧。此刻你发了一条重要的短信给某人,结果迟迟不见某人回复。不同的人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情绪,并做出不同的决定。
有人生气愤怒,发誓再也不给某人发短信了;
有人平静从容,决定等会儿再说;
有人着急忙慌,立刻发更多的短信。
从发短信不回复到做出各种决定,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像催化剂一样的东西起到激发作用。
心理学家把这个东西命名为归因方式,也就是解释风格,即每个人解释事件发生原因的倾向。
当我们发现短信没有得到回复后,并不是立刻形成看法,做出决定的,而是先在大脑里做出对方未能回复原因的解释。
• 如果解释为对方现在很忙,没有看到短信或者暂时没有找到回复的时机或者需要深入思考,才能慎重回复,你就会平静松懈,继续等待。
• 如果解释成对方会不会遇到什么紧急情况,正处于危险之中,你的肾上腺素会骤然升高,紧张慌乱之下又发了更多短信,甚至还可能立刻打电话过去。
总之,你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才使你形成对事件的最终看法,继而影响情绪和行为。
由于每天发生大量事件,我们需要不断地对事件发生原因作出解释。久而久之,大脑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解释风格。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觉察到解释的过程,便已经对事件做出了反应。
02
“解释风格”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是由解释风格决定的,这一点在许多生活事件中得到印证。
我听过有一对夫妻某一次吵架的情形:和大多数吵架的起因类似,无足轻重到睡一觉就能想不起来。这对夫妻是为了孩子吵起来的。
有一天,妻子把几个月大的儿子放在床上,逗他玩,这时老公进来了,一看孩子没穿尿裤,光屁股坐在床上,二话不说把儿子端到厕所开始把尿。妻子异常气愤,追了过去,朝老公劈头盖脸道:
“小孩子是个物品么?不需要他的同意,就随便把他端过来端过去。你总是这样!你就是这样!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从来不懂得尊重别人!”
老公不吭声。老婆没有对手感,更加气愤:“你说话呀,你为什么不说话?”
过了一阵,老公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两人蒙头吃饭。老婆突然站起来把老公的碗筷夺走了。老公很错愕。老婆说:“我就是要让你也感受下不被尊重的滋味。”
战火立马升级。老婆说:“我要离婚。不和你这样不尊重别人的人过一辈子。”老公说:“离就离,现在就去……”
老婆之所以怒不可遏,失去理智,闹到要离婚,既不是老公真的罪不可赦,也不是老婆爱作。
老婆的解释风格:她把老公抱走孩子把尿这件事解释为老公不尊重孩子,又扯上从前种种,联想到一辈子要和这样的男人过,不免悲从中来,伤心欲绝,于是离婚也在所难免。
可是这个解释是不成熟的。抱走孩子是不能和不尊重孩子,进而不尊重所有人划等号的。所以阻止他们离婚的最好办法是调整老婆的解释风格。
老公着急抱走孩子是怕孩子突然撒尿把床单床垫弄湿,要劳烦老婆洗刷晾晒而已。建议老公以后抱走孩子前要和孩子商量一下,他不说话不代表他不需要被尊重。这样一解释,婚肯定不用离了。
除了不成熟的解释外,单一的解释风格也是造成人生困境的原因。
如女士X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婚姻是老公造成的,改变不了老公也就意味着改善不了婚姻,女士Y认为不幸的婚姻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改变不了老公,但可以改变的事情还有很多,婚姻的幸福指数也有提升的空间。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曾对离婚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将失败的婚姻归咎于前夫的女士更加难以自拔,而认为婚姻发生问题是有许多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女士更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
显然多元的解释风格与单一的解释风格比较,前者提供了更多走出困境的路线。
03
“解释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的成长环境,从父母(养育者)身上习得的。
• 如果养育者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
我们就会习得较为乐观积极的解释风格,比如面对失败的时候,不会过多的把原因归咎于自身,而是综合的看待问题,可以看到失败的内外因素,认为这种因素是不稳定,可变的,就能比较好的面对失败,重新开始。
• 相反,如果养育者的生活态度比较悲观:
同样的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认为造成失败的结果都是来自于内部,而且这种因素稳定,不易改变,首先就陷入羞愧与自责中,更加难以面对现实的挫折,不如选择逃避更加轻松,但有时候却让生活越来越糟。
还有一些,可能是创伤经历造成的“后遗症”。
比如,一个人曾经遭遇过伴侣的背叛,那么当他再次经历亲密关系的时候,如果之前创伤经验中的情绪没有被好好梳理过,当下伴侣的一些行为就会激发他原本的情绪。
如同文章开头那个例子里,当伴侣没有及时回他消息,就会被他解释为是否再次遭到背叛,于是,被激起的愤怒、委屈等过去未被处理的情绪就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现在的亲密关系。
解释风格如此重要,它深刻地影响生理、心理的积极或消极变化,甚至决定一个人毕生的坚持和放弃,成功与失败。
所以,理解自己的解释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对理解我们自己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才有可能改变它们。
04
如何改变你的“解释风格”?
一个人的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可以塑造的。
1996年,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创立了一种叫“归因再培训”的干预方法。
研究人员组织了一批大学毕业生观看两个毕业生关于如何做出职业选择的对话录像。其中实验组看到的对话,重点放在任何职业成长都要付出自身的努力与汗水。
对照组则把对话重点放在好工作取决于外部环境和运气上。短暂的干预后,实验组成员表现出了对职业选择有更多的内部控制上,并愿意采取更多职业探索行动,而对照组则没有这些变化。
这也再一次说明了解释风格是可以从环境中习得的,而我们也需要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具有反思的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解释风格是创伤事件的“后遗症”,那么我们就要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会有如此受伤的感受?到底是跟当下有关还是受过去影响?
在关键的时候,适当的向专业人士求助,比如通过心理咨询来进行个人成长,或处理过去的创伤,都会事半功倍。
我们不可能片段式的活着,过去的种种经历、回忆、被压抑的情绪都会影响到现在,我们也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如果抓住了当下,就能不再让未来继续被它们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