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24 14:07 作者:陈天智博士 浏览量:57
被背叛的 张 先生
张先生发现爱人背叛时,对方非但没有认错,反而提出离婚。
这让他陷入剧烈的情绪风暴:愤怒像岩浆般灼烧着胸腔,
对爱人和第三者的怨恨几乎要将他吞噬,甚至滋生出同归于尽的极端念头。
但转念想到两个孩子,他又瞬间被恐惧攫住 —— 若他们一下子失去父母,
且是以如此不堪的缘由,这创伤该如何弥合?
而对爱人的不舍更如藤蔓缠绕心脏,他无法想象没有对方的日子,夜夜被痛苦啃噬,
连续 10 天失眠,体重骤降 10 多斤。在濒临崩溃之际,他终于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
无法修复的婚姻
咨询中,张 先生的忏悔与委屈交织。
他回溯过去 10 多年的婚姻,承认自己常因暴躁脾气控制爱人,最终导致感情破裂。
转折发生在去年,他通过朋友推荐观看直播后,开始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发脾气的频率大幅降低。
然而他眼中的 “积极改变”,在爱人那里却似乎成了视而不见的空气,这让他倍感委屈。
当背叛事件发生后,他压抑住怒火,甚至主动提出为了孩子重新开始,
可妻子离婚的态度依旧坚决,这让他的世界彻底崩塌。
心理分析
01
体验到的情绪
在咨询中深入探索,张 先生的情绪图谱清晰呈现:愤怒、委屈、怨恨与恐惧如同交织的乌云。
而追溯根源,他的童年经历是关键的拼图 —— 父亲暴躁的脾气与频繁的家暴,
让他至今见到父亲仍会心悸,既不敢反抗又对母亲怀有怨怼。
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他深层的缺爱状态,看似在父母身边长大,却从未真正感受过健康的亲情滋养。
02
依恋模式
婚后的他将焦虑型依恋演绎得淋漓尽致,无意识地把爱人当作童年缺失的 “父母”,自己则退化为渴求关注的孩子。
于是童年的剧本悄然重演:曾经父亲如何对待家人,他便如何对待爱人和孩子。
直到婚姻危机爆发,他才惊觉自己一直困在这样的行为模式里。
而他近期的改变,本质上是一种讨好机制,像孩子举着 “奖状” 期待父母表扬,
渴望通过自我修正换取爱人的原谅与关系的延续。
当这种 “努力” 未被回应,委屈便化作更汹涌的愤怒与怨恨,报复的冲动也随之失控。
03
受害者心态
张 先生常挂在嘴边的 “是你伤害了我,你没资格离婚”,暴露了他深层的受害者心态。
当一个人将自己定位为受害者,便默认了自身的脆弱与需要拯救的姿态。
若期待的 “救世主” 未出现,绝望便会乘虚而入,这种矛盾的张力让他痛苦不堪。
本质上,这仍是孩童般期待外界拯救的心理模式,而现实往往会击碎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心理疗愈
张 先生对分析内容深以为然,他坦诚自己对爱人的恋母情结、
焦虑型依恋与受害者心态,却困惑于如何破局。对此,疗愈需要分三步展开:
停止怨天尤人的内耗
当人沉溺于抱怨时,实则在自我贬低,强化 “弱者需要扶助” 的认知。
这种思维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抱怨越觉无力,越无力越感受伤,继而陷入更深的抱怨泥沼。
时刻锚定成年人的身份认知
张 先生在事业上的成就与对孩子的付出,早已证明他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只是童年创伤的阴影会不时突袭,让他瞬间被 “需要认可” 的孩童意识淹没。
他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所有改变的初衷应是为了自我成长,而非博取他人的肯定,因为最终受益的首先是自己。
真正放下受害者标签。
承认受伤是真实的,但更要立刻唤醒内在力量 —— 受伤不代表垮塌,自己依然拥有选择的能量。
面对爱人坚持离婚的现实,需要理性思考:如何做才能最大化符合自身利益?
这三步践行下来,便能逐步挣脱情绪的枷锁,重获对生命的掌控感。
咨询效果
首次咨询后的第 5 天,张 先生通过微信传递来好消息:他感觉内心重新充满力量,对过往的执念也逐渐放下。
简单的感谢背后,是一个人在黑暗中寻到光亮的真实写照。
当受害者心态的迷雾散去,生命的责任便重新回到自己手中,而这正是重建人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