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3 10:06 作者:陈天智博士 浏览量:10
一辈子都在小心翼翼地忍着、怕着,可即便如此,还是不经意间得罪了不少人。
与其这般压抑,不如早日觉醒,大胆地活出真实的自己。
张女士(化名),一位妆容精致的女性,年近四十。
她衣着考究,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然而,那精致妆容之下,却难掩深深镌刻在脸庞上的抑郁与痛苦。
初次见面,她走进咨询室,礼貌地与我打过招呼后,便坐在对面。
当我轻声询问她近来的状况时,她还未开口,泪水便夺眶而出,哭得极为伤心。
在她的哽咽诉说中,我听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这也是我在咨询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听闻的种种无奈与心酸
她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厌学情绪严重,整天沉迷于手机,对学习毫无兴趣。
而她的丈夫,每天下班回家后,就像个甩手掌柜,既不关心孩子的教育,也不帮忙分担家务。
家中里里外外的事务都由她一人承担,却从未得到丈夫的体谅与关怀。
公公婆婆关系紧张,整天争吵不休,不仅无法为他们小家庭提供帮助,反而时常制造麻烦。
就连自己的父母,也总是对她抱怨指责,似乎她做什么都无法让他们满意。
多年来,张女士一直努力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试图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她在家庭的各个角色之间疲于奔命,却换来无人真正在意她的感受。
每个人都将她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断向她索取。
她曾想过离婚,可一想到孩子,又狠不下心来。
况且,她内心也清楚,即便离了婚,生活或许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这种极度的痛苦让她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但每当想到父母和孩子,她又觉得自己不能轻易放弃生命。
在一次电话沟通中,她绝望地对我说:“我现在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在认真聆听、重述她的经历并充分表达同理心之后,我与张女士一同深入分析导致她如此痛苦的根源。
其实,问题并非仅仅出在孩子厌学、丈夫冷漠或是公婆与父母的不理解上,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她拼命想要讨好他人,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却又力不从心;
她试图掌控生活的局面,可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
“你为何如此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呢?” 在咨询过程中,我轻声问道。
“谁能不在意呢?” 她反问我,“名誉可是人类的第二生命,谁不想拥有一个好名声啊。”
我点了点头,回答道:“确实,谁都希望自己能有个好名声,我也一样。”
稍作停顿,我继续说道,“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言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投射’,意思是人们看到的往往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并非客观事实。
有时候,你出于好心做了一件事,在别人眼中却未必如此。
他们如何解读,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内心,对此,我们只能坦然接受。
所以,如果你试图通过努力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女士无奈地说:“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啊。”
我耐心解释道:“我们之所以难以做到,是因为在潜意识深处,有一种恐惧在作祟。
这种恐惧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给我们留下的心理暗示,比如‘如果你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暗示逐渐泛化,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父母的看法,而是开始在意周围所有人对我们的评价。
这种心理束缚严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张女士认可了我的解释,随后急切地问道:“那我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呢?”
“要战胜内心的恐惧,时刻提醒自己:我只需努力做好自己,别人的看法真的没那么重要。
即便所有人都夸赞我,也未必能给我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就算有人对我不满意,只要我自己不在乎,那也不会对我造成太大影响。
真正重要的是,我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是否拥有内心的自由。”
听了我的话,张女士陷入了沉思,随后若有所悟:“是啊,我这辈子都在忍着、怕着,可还是得罪了不少人。
与其这样,倒不如活出自己,至少这样自己不会那么痛苦。”
说完,她的脸色渐渐舒展,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
在后续的咨询中,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如何鼓励孩子勇敢做自己,
同时,张女士也决定放下对丈夫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
至于公婆和父母,她明白要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自己只需尽到作为儿女应尽的义务即可。
这次咨询,不仅帮助了张女士,也让我自己深受触动。
回想起自己,又何尝不是常常过分在意别人的言论呢?
很多时候,当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或是觉得自己让他人失望时,我也会难过很久。
现在想来,确实没有必要。正如乔布斯所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
我们都应该努力遵循这句话,勇敢地追求自由,活出最真实、最美好的自己